致炫全车隔音
不知不觉,购买致炫11个月了,期间升级了不少东西。一开始就改装了DVD导航一体机,1个月时做了地盘装甲,在3个月时,将前门的2音响换了一套带分频器的4音响套装(299元的便宜货),能够感受到音质的提高的。后来慢慢发觉,致炫在隔音上做的不好,尤其是1.3的简配掉了很多东西,比如发动机仓防火墙上的隔音棉还有前轮翼子板中的泡沫。加速时,发动机的声音会变得很明显,匀速行驶时,路噪和胎噪声也很大。于是就想做隔音了。
但是究竟做哪些部位,采用什么材料,DIY还是找专业人士做,一直都在查阅资料,也一直在本地的音响改装店考察。另外,价格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,太贵了不值得。最终我是选择了本地一家音响改装老店,原因是1.隔音材料还可以;2.施工更加专业;3.价格便宜(这里后来还是被啃了一把)。
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吧:
1.隔音部位
2.材料选择
3.详细施工过程
4.施工前后的客观变化(使用噪声计测量)和主观感受。
主要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些做不同部位隔音前后的实际效果,为大家给致炫做隔音时提供一些参考。
为了完成这些内容,我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也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测试。如果有用,希望大家多多支持。
1.隔音部位
车辆行驶中噪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,车辆本身的发动机噪音以及车辆共振产生的噪音;轮胎接触地面摩 擦产生的噪音;还有就是风噪。这些噪音又可以简单分为高中低频,低频可以理解为40km/h以下速度行驶时产生的噪音;中频在40km/h-80km/h中产生;80km/h以上则会出现高频噪音。
降低不同频段的噪音需要改善不同的区域,车辆自下而上进行隔音分别可以解决低中高频的噪音,比如降低频噪音最好的办法是做底盘及翼子板隔音,中频则是机舱,后备箱,四门以及ABC柱隔音等,而要减 少高频噪音,则使用密封条来增加车门和车体的密封性。此外,发动机的声音,则需要对发动机仓防火墙和U型槽做隔音。
2.材料选择
这里先明确两个概念“隔音”、“吸音”。
隔音材料指阻碍声波的透射,使其透射声波减小。隔音材料材质的要求是密实无孔隙或缝隙。由于这类隔声材料密实,声波难以透过和被吸收,使其反射能力强,但它的吸声性能差。如铅板、钢板等这类材料 。
吸音材料指吸收声能,使其反射声能减小。吸音材料吸音原理:当声波入射到多孔材料表面时,引起微孔中的空气振动,由于摩 擦阻力和空气的黏滞阻力以及热传导作用,将相当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,从而起吸音作用。 吸音材料的材质的要求是多孔、疏松和透气的,由于这类吸音材料多孔,所以它的隔声性能差。如棉这类材料 。
做汽车隔音,一般用到止震板和吸音棉。丁基止震板背面是丁基胶,正面是铝片,能够减 少车身金属材料的共振,而且由于材料密实能够起到隔音的作用。吸音棉是白色或者黑色,是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多孔棉构成。
一般汽车隔音,除了发动机仓防火墙需要使用专门的耐高温的材料,其他部分,如4门,地盘,尾箱等都是先贴止震板在金属上,然后再铺一层吸音棉。
对于丁基止震板,大家可以使用者两个方法进行测试,1放置在冰箱冷冻层1小时,检查丁基胶是否会变 硬,是否容易被折断,比较好的丁基胶不会存在上述问题。2用打火机烧,如果冒浓烈的黑烟,气味十分刺鼻。这样的丁基胶也不好。(正常的丁基胶也是橡胶的一种,如果气味与橡胶燃烧一样,那就没问题)
下述内容是我自己检测的结果,大家可以跳过不看。
大家都知道沥青止震板背面的沥青会发出恶臭,释放有毒有害气体,而丁基止震板,使用丁基橡胶,号称无毒环保。在网上查询了很多资料,如果材料真的是丁基橡胶,倒确实是无毒的。
丁基橡胶,无臭无味无毒,化学稳定性较好,-60~110度稳定,燃点250℃。
由于工作单位有高温设备(100~180℃)和低温设备(-20℃/-80℃),因此打算对材料进行一下检验,一个是低温下材料是否会丧失粘性,甚至硬化容易碎裂;二个是看高温下,丁基胶是否会流淌、是否有会异味产生(毒性无法检测,只能测试有无异味了)。
首先-80℃,冷冻30分钟,然后看是否变 硬,弯曲是否容易碎裂。结果,两种材料的都还稳定,A材料(蓝色铝片)相对来说,粘性下降不多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然后,将材料附在100℃,烘烤45分钟。看有无流淌,结果两种材料都没有液化,A材料相对来说,粘度与常温时一致,而另一材料变得更粘了。
最后,燃烧测试。打火机外焰点燃,A材料燃烧时,没有明显刺鼻气味,燃烧后成粉末;另一材料,燃烧时烟味要刺鼻一些,燃烧后也成粉末。
根据以上测试,A材料在低温和高温时更加稳定,燃烧时也没有刺鼻的气味。 总结一下:大家选材料的话,如果有条件可以测试一下低温和高温下,材料的稳定性。实在不行,用打火机烧,闻气味。
3.详细施工过程
发动机仓盖贴了止震板,然后加了黑色的隔热垫(这个买了车之后就加装了)
翼子板
U型槽
只贴止震板就可以了
发动机仓防火墙,需要使用专门的材料,还需要用胶水贴(虽说号称环保胶水,但闻起来味道不小),考虑到环保性,感觉就不贴了。
车门
止震板贴双层,车门靠外侧铁皮尽量贴满止震板。
车门靠内侧门板全部贴满,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腔体,有利于音响音质的改善。
地盘和尾箱
由于中控台拆起来麻烦,而且费用高,容易导致异响。因此只能在前排座位下方尽可能的向中控台里贴止震板和放隔音棉。原车在中控台下方和前排座位下方是配有黑色的吸音棉的。
虽然不拆中控台,但还是尽可能的从地盘向中控台下方贴满止震板
(前排座椅)
-------分页-------
(后排座椅)
(后排座椅和尾箱)
贴完止震板开始铺吸音棉,这里用的是热熔胶(相对其他液体胶水来说无毒)
止震板用了总共22张(重量大概20-30斤吧,对油耗没什么影响),吸音棉用了3大张(这里吐槽一下,一开始的报价是不包括吸音棉的,最后花了200多一张买了3张隔音棉,导致4门还没有铺吸音棉,我打算后期自己在淘宝上买吸音棉,自己再把4门的铺上)。
贴止震板的部位包括:发动机仓盖、翼子板、U型槽、地盘和尾箱、四门(双层);
铺吸音棉的地方:翼子板、地盘和尾箱。
4.施工前后的客观变化(使用噪声计测量)和主观感受。
说明一下噪声计:
档位范围
Low=35dB~100dB;
High=65dB~130dB
反应速率开关:
Fast:适用噪音变化小者,约每0.125秒抓取测量值1次(如果声源由短暂的突发声组成或仅需获 得声音的最 高数值,将反应调到快速);
Slow:适用噪音变化大者,约每1.0秒抓取测量值1次(测量一般的声音,调到慢速档。)。
最大锁定
MAX HOLD:抓取噪音最大为准值并锁住其读值。
功能开关:
A权衡网路:要测量以人为感受的噪音量,选择A加权;
C权衡网路:要测量机器所发出的噪音,则选择C加权;
CAL94dB:内部94.0dB校正(测量前可先选择CAL94Db自我校正一次判断仪表是否正常)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测量时,先用CAL94dB校正,再设定为Low,Fast。分别使用A/C加权测试。测试时录像,分别在怠速、20码、40码、60码(再高就不方便测试了,一边录像一边开车很危险)时匀速行驶。所有数据重复3次以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隔音前
6月9日,20:30分,天气晴朗,松雅湖旁,路边停了很多来散步的人的车,路上偶尔有车辆驶过。
环境噪音(A加权51.5,C加权69.5),车内关闭窗户(压缩机未启动),匀速行驶时,不同加权模式下 分贝数见图。
怠速
20码
40码
-------分页-------
60码
多次测试结果详见下图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隔音后
由于长沙最近一直下雨,加上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感受隔音的效果。一直到6月16日,才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测试。
隔音前后,分贝仪上的效果并不明显,A加权下,只有怠速时车内噪音降低了一个分贝;C加权时,0码、20码、40码时均降低1分贝,60码时降低了3个分贝。后来我又请教了其他一些做隔音的师傅,要想分贝仪测的效果明显,需要做车门密封。另外,车门隔音棉没加,顶棚没贴止震和吸音棉也会有影响。
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,主观上还是能够感受比较明显的区别:
1.从拉门把手时的声音和手感、关车门时的声音、推开或拉开车门的力道,都能感受到车门变得厚重
2.音响效果和车内交谈。以前开音量开16,现在只要开12-13即可,而且与后排乘客的交谈要轻松很多,不用刻意调低音量。低音比之前下潜要多一些,声音饱满圆润一点。
3.路面交界的缝,较小的坎,声音小很多,车身振动小很多。对于减速带或者大砍,没什么明显变化,与悬挂有关吧。
4.一名隔音前没坐过我车的老司机说,没想到丰田这个车比他的起亚赛拉图(8.9-13.3万)隔音做的要好很多,车内声音要舒适不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对于这次全车隔音,实际效果还是比较显著,但车门还没加吸音棉,也没有加装密封条,相信把这两点补上,应该效果会更好吧。准备过半个月把这两点也弥补上,到时再来汇报隔音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