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觉寺游记分享


    这里分享的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的大觉寺,又称西山大觉寺、大觉禅寺,素以清泉、古树、玉兰、环境优雅而闻名。更有被称为大觉寺八绝的古寺兰 香、千年银杏、老藤寄柏、鼠李寄柏、灵泉泉水、辽代古碑、松柏抱塔、碧韵清池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现如今的寺庙内虽已无僧人主持,但由于历史的缘故四月在京城久负盛名,平日里仍是游客、信徒络绎不绝。







早高峰的北京路况还是很糟糕的,10公里的行程居然用了1个小时才到达。 说到西山大觉寺,北京人可能大多都有所耳闻,一个是历史上清代君王与寺院的故事,再一个此地的玉兰树也是广为人知。此寺历史悠久,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(1068年),称清水院,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,后改名灵泉寺,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。一座寺院,历经朝代更迭,千年香火不断,得益于历朝历代君王的重视和修葺,并且帝王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整座寺庙坐西朝东,这是典型的辽代契丹人的建筑格局,意喻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。

寺院导览图 整个寺庙依山而建,自东向西由天王殿,大雄宝殿,无量寿佛殿,大悲坛共四进院落组成;横向看有三路建筑,中路是寺庙主体建筑,南路为行宫和北路为僧房。进入山门后是个很大的院子,有左右碑亭各一、放生池、公德桥,以及钟楼和鼓楼。




-------分页-------








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。

乾隆御制匾额,史料明确记载的有三块,分别是大雄宝殿的“无去来处”、无量寿佛殿的“动静等观”和“憩云轩”的乾隆御笔匾额。

千年柏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大觉寺的八绝之一千年银杏树。树围8.4米,需6人才能合抱,人称“白果王”。这棵岁数已达千岁的古银杏树,受到了历代文人和王公贵族的赞美,乾隆皇帝就曾为它题诗:“古 柯不计数人围,叶茂孙枝绿荫肥。世外沧桑阅如幻,开山大定记依稀。”

从大雄宝殿顺石阶而上是寺院第三进院落。此处为无量寿佛殿,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,前面带有月台,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。

乾隆御笔“无去来处”匾额,相传军阀混战时期,曾有败兵至此,见牌匾所书误解其意故毁坏。现在展示的匾额是后人的复 制品,为了弥补历史遗憾,专家在乾隆的众多御笔作品中找到了无、去、来、处四个字整合了起来。



用来储水的铜盆,古代建筑物遇火灾应急使用。 过了无量寿佛殿便是第四个院落。正殿大悲坛是一座双层建筑,面阔五间,原为寺院的藏经之所。大殿的正门上方有一块匾,匾上清朝醇亲王敬书“最上法门”四字, 意指佛法最 高境界。大觉寺里面帝王将相的御笔亲书举目皆是,遥想千年古刹当年也是风光无限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



憩云轩院落,当年乾隆皇帝来寺居住的地方。



寺庙南路的小花园,回廊、假山、凉亭,设计的倒也雅致。







辽代古碑 寺庙中轴线最 高点处院落矗 立着白塔、龙王堂,一方清泉沉寂于此。这里醒目的宝塔形似北海白塔,塔旁有一松一柏将其环抱,被人们形象地称为“松柏抱塔”。



藏传覆钵式砖石结构白塔,分为地宫、塔基、塔身、塔刹四部分。塔高约15米,下有八角须弥座,中部是圆形塔肚,上方是细长的相轮,顶上饰有宝盖。塔座为八角形,正面朝东,上枋和下枋雕刻仰俯莲花,四周由祥龙、葵花、牡丹、莲花、西番莲等图案砖雕构成。正面有焰光式塔门。塔身上面的相轮共有十三层。最上面是华盖,金属华盖上雕刻有一圈“佛”字,共16个,华盖下还悬有风铃8个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







寺院内具有人文历史的的建筑不少,可逛性很强。开春来此还能赏兰花、品香茗,院内的苏州菜馆也是很推荐的。游览用时两个多小时,基本上也是走马观花了。透露给车友们个小秘密,周三来此免票哦。